自然教育为啥会这么火?
导语
上周,一大帮业界大咖聚首深圳大梅沙万科国际会议中心,在风风火火地讨论着一个话题。这些大咖包括万科集团董事长、红树林基金会会长王石,著名探险家、生态作家、生态摄影家、台湾荒野保护协会创会理事长徐仁修等等。什么话题这么热门?城市化与自然教育。
“你们知道鹌鹑怎么躲避天敌吗?很多鹰特别喜欢吃鹌鹑,鹌鹑过空旷马路的时候尤其危险,它为了让天敌不知道它是鹌鹑,就要伪装,伪装成什么呢?树叶。它摇来摇去,进两步退两步,像被风吹的树叶一样。起初我一直在想,你干嘛不赶快跑过去,后来我知道,如果这样,它还没有跑过去就被抓走了,所以它这样走的时候,老鹰一看这是树叶而已,就不会注意。”
2016年11月27日,深圳图书馆。徐仁修老师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却又蕴含深意的小故事,与在场700多位自然教育从业者和爱好者们分享“儿童自然教育的意义与使命”,他强调,在一味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当下,生态旅行是最快让公众觉醒的方式之一。
这是24日在深圳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期间的一幕场景。汇聚在“城市化和自然教育”的主题下,迸发着思想的花火,用思想构建中国自然教育的未来。在4天时间里,12个分论坛、14个培训工作坊、7位大咖带来的“我与自然的故事”,以及首次在红树林生态公园退出的“自然嘉年华”,使得此次论坛从内容规模、业界关注到公众参与,都与此前分别在厦门和杭州举行的两届相比,可以用“一票难求”来形容。
自然教育热的经济社会背景
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人群的“自然缺失症”越来越显现出来。近年来自然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认同,相对于欧美以及日本、韩国,中国的自然教育起步虽晚,但最近两年呈现出发展迅速的态势。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水平提升,物质到达一定的水平的时候,我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大家可能就更喜欢出去旅行,开始关注到生态,关注到大自然,再加上我们这个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也跟以前不一样了,小孩子从小就与自然隔离了,家长会觉得这样对他们的发展不健康,所以自然教育也开始从自然缺失症的角度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以来国内的自然教育机构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目前以北上广等大城市较为集中,规模以中小型居多,工作领域以亲子、儿童教育和自然体验为主。政策推动、人才培养、专业支持等是目前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而自然教育受到家长、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个原因,是现在孩子的生活、学习与真实的自然发生互动太少,已经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造成了影响。而以间接体验为主(包括多媒体应用、照片、展示物),教学中过度强调知识的教学方法,即使使用了大量的自然素材,也不能解决这个需求。
自然教育从哪里来?如何定义自然教育?
什么是自然教育?为什么要做自然教育?为什么需要重新建立人和自然的连接?天天宅在家里不可以吗?只去健身房锻炼或者从事室内运动不行吗?自然教育对人有什么好处?自然教育与环境教育有什么不同?
大多数人比较认同的说法是:自然教育是以有吸引力的方式,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与自然的联结,尊重生命,建立生态的世界观,遵照自然规律行事,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而最早的自然教育是从16世纪开始的。当时的欧洲人出发向全世界进行探险。他们把探险中发现的很多新的自然的东西带回家,和更多的朋友们展示分享。他们存放这些收集物的柜子叫做“冒险柜”“藏宝屋”,后来就变成了博物馆。它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辨别、展示。
在我们现在所做的自然教育里面,可能很多内容依然停留在这个阶段,我们关注的是生命的每个小碎片。尽管慢慢的,大家开始尝试尽量还原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场景,但不幸的是,500年已经过去了,我们依然没有注意到它背后的大的生命过程。
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负责人和发起者王愉分析了环境教育与自然教育的关系。他认为:
首先自然教育很关注情感的启迪和提升。环境教育往往是从问题出发寻求解决,而自然教育从体验、感受和情感出发,鼓励人们保护美好。
其次,自然教育更加注重户外,强调直接的体验。而环境教育更正式,因其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多,直接体验非常有限。
第三,自然教育非常关注三个关系的建立和提升,即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环境教育更多的是解决自然中人与人的关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有所涉及,但是强调不足,而人与自我的关系,基本没有关注到。
环境问题的解决靠的是保护行为的产生,而保护行为的产生不能缺少情感的培养。自然教育培养的是保护行动之前、以及之中的爱。没有自然教育中情感的启发,也就不可能有环境教育中“价值观”的树立。正像《寂静的春天》的作者雷切尔•卡森所说的:“知识的重要性远不及感受一半。如果信息是种子,日后可以成为知识与智慧,而感受就是沃土,种子必须在其中发芽生长。童年就是准备土壤的阶段。”
自然教育是一场修行
自然教育是一场人和自然发生的化学反应,这个化学反应,首先是物理的,就是你身体的接近,距离的接近然后到你心里产生的联结,或者是对心灵的影响,最后到你行为上的一些改变。我觉得整个是从物理距离的缩短到你身心的改变这样一个化学反应过程。
同时它也是一场修行。这个修行在于修行过程中你能看到人与他人,或者再放宽一点可以说是人类这个生命体与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去发现你自己,你会去发现你的潜力、以及你不擅长的东西、你怎么去看待这些问题的、你怎么在这个过程中去提升你自己获得成长。
虽然我们是以环境教育作为基础转向自然教育,但是随着活动越做越多,我们发现自然教育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包括体验活动涵盖的内容也非常广,不光是自然体验,同时我们也注重生活体验、社会体验,这三个体验合一。自然教育就是一个最基础的教育,就是作为一个人,你来到这个世上,按理说你首先应该作为自然的一份子,知道自己的责任和在整个生态之中的位置,然后才是怎么做人。
家长和专家眼中的自然教育是什么样的
一位专修心理学的妈妈在一篇《我为什么要做自然教育》中这样写道:
从孩子的心灵成长角度讲,我们现在提供的以认知为主的教育是碎片式的,不利于孩子原本整全的心灵。大自然的元素非常丰富,是任何图像、视频、音频无法模拟的。 孩子浸泡在大自然中,五感被充分调动,给孩子创造了丰富的内心体验。即使将来面对高度竞争的压力,与自然相处的早期经验可以成为孩子内心底一个坚实的基础,可以抗衡未来的风雨。
与此同时,作为父母也需要重新成长。当成为宝宝的照顾者、付出关爱的同时,我们自己也需要被滋养,就让大自然来润泽我们疲惫的心灵,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在和其他爸爸妈妈的交流中获得能量。大自然,让我们也成为孩子,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和孩子。
大自然的教育是无语的,当我们不说话,安静下来的时候,这种教育就开始了,所以,让大自然开始他神奇的工作吧!
留美博士袁去病在《把天赋还给孩子》一书中回答了“自然教育带来的是什么”的问题:
自然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天赋教育,是爱的教育,是造就人本身的教育,是利用自然本能,自然发展个体的教育。它集儿童品格、品行、习惯、身体健康、自救自护、生活自理、才艺表达、注意力、记忆宽度、自主学习、自我驱动、自我增殖能力,儿童孝顺、感恩,善于社会交往,敢于在人前表达等能力于一体发展,并行不悖。
这也许是我们当下能够做到的和做好的。
体验自然教育,不妨从一次生态旅行开始
而徐仁修老师在《生态旅行的意义与条件》中的演讲,则为我们践行自然教育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清楚从何做起:
生态旅行可以带我们认知欣赏自然。我们能通过电脑、手机、书本等载体获取大自然的相关信息,但这些都是电子讯号或符号,无法取代真实的自然体验与大自然连结。生态旅行有别于一般的观光旅行,是到远方的生物棲地做自然观察与体验的一种特别之旅。
生态旅行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徐老师认为有7点要求:
1、对自然生态要有基本的认知与兴趣;
2、要有耐心,因为大自然美好的事物常非垂手可得;
3、要能享受过程而非寻求“被看到”的虚荣感;
4、要懂得爱惜与尊重当地的一草一木和生活方式;
5、让当地人感受到我们对大地的尊重及发自内心对他们保留丰饶生境的感谢;
6、当地会因我们的来到而改善生活,并更愿意保护生态与保存文化;
7、要让当地人感受到不开发比开发对他们的经济更有益。
他说,生态旅行远别于一般娱乐式的旅游,是教育的一环,是学生与民众最能直接接受来自大自然、生物、以及环境的教育课程,是无可取代的生命教育机会。
那么,什么样的地区适合作为生态旅行地呢?
“要有基本的设施;需要有经验丰富、待人热情、观念正确的敬业的向导;生态环境的承载量需要评估;到生态易受破坏的敏感地区,须给游客上一堂基本生态课程,让其更了解当地生态的奥妙,也更尊重保护的措施。”